丹青敷彩歌盛世,翰墨流霞颂华章。
画者有意造化心源,将盛世凝于笔端;展者有心春风化雨,以画卷呈现生活。由中国美术 家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书画院联合承办的“翰墨华章——2024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在古城南京如期开幕。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创办于2005年。多年来,画展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 样、时代气息浓郁的特点,已经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美术品牌,赢得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画展通过确立高端的学术品位和完善的评价机制,推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使 许多富有创造力的美术人才走进人们的视野,有力提升了画展的品牌影响力和综合效能,为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 重要讲话10周年。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本次展览以“翰墨华章”为主题,旨在用笔墨寄情祖 国的辉煌成就,倡导美术工作者们以翰墨丹青为媒、以时代生活为介,描绘山河壮丽、岁月峥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髓,厚植文化根基,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 作品。
本次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美术家投稿作品7129件,初评共选出303件作品进入复评。复 评最终选出100件作品入展,其中包括典藏作品10件、收藏作品10件。入展作品主题突出、形式新颖、风格鲜明、手法娴熟,充分展示了广大美术创作者紧扣时代脉搏、深入生活的创造力。 他们注重守正创新再发展,以多元的艺术语言呈现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推动优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趋向。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自2005年创办以来,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多年来,画展推出了众多艺术精品和优秀人才,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重要展示平台和影响力深远的艺术盛会。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了“中国百家金陵”这一品牌形象,成就了又一视觉盛宴。
本次画展一大特色是写意性的强势回归。粗略统计,10幅典藏作品中写意画作有5幅,而10幅收藏作品中足有7幅之多,另外80幅入选作品中,写意作品有52幅。也就是说,100幅作品中,写意作品占64幅,这个比例堪称历届画展写意之最。如果加上兼工带写和工笔里蕴含写意的作品,那更是远远不止这个数字。由此可见,写意这一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独特宇宙观的文化精魂,正以其坚韧的姿态又一次站上了当代中国画的舞台。
重视写意性,意味着重拾诗性表达,而诗性表达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灵魂。它不仅在形式上追求美感,更在意境上营造出深邃的灵感和哲思,将具象之美与抽象之韵相融合,创造出一种虚实交融、似真似幻的美感,让观者既感受到艺术的温度,又引发其对生命和社会的沉思。诗性表达使得本次画展的很多作品拥有独特的审美力量和文化深度,它让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精神的象征和心灵的寄托。
从人物画来看,作品通过对人民生活的细腻刻画,避免概念化和符号化,充满生活的质感和温度,展现了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进行个性化再创造的能力。本次画展中,对劳动者和日常生活的关注是一个主流。许多画家从生活的源头出发,深入观察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他们融入生活的肌理中,用一种贴近真实的态度体察民众的喜怒哀乐、日常劳作,以及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民性”在艺术创作中的深入体现。在这里,“人民性”不仅是一种创作导向,更是一种价值立场。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艺术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细节与心灵诉求融入作品之中,使艺术更贴近社会的真实脉动,饱含对生活的温情和敬意。例如王宓《阿科礼绣娘》、卢万华《每天的故事》、高忠亮《丰收》、洪方舟《都市热舞》、周涛《乐舞图》、薛俊水《陕北风韵》、王庆东《版纳晨曲》,从寻常景象中挖掘出深层的情感与人性的光辉,而诗性则为其增添了灵动的美感与隽永的意蕴。
作为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之后,又有意识地适度抽离,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回归审美。这种适度的抽离,不是简单地脱离现实,而是一种再度审视的过程。画家们借助陌生化的视角重新审美生活,将日常的景象以艺术的方式解构与重组,使观众在熟悉中感到新奇、在平凡中发现深意。这一过程不仅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诗性与张力,更让观众在观赏中获得一种“他者”视角的美学体验。例如安萍萍的《江南韵》描绘了现代女性的生活细节,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左侧戏装女性水袖曳地、折扇轻收,仿佛杜丽娘“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的唱腔哀怨响起。右侧帘幕低垂,展现了舞台背后人物的活动。两位女性中,一位演员半戏装,一位日常装束,从常装女性提着水袖推断应为服装师。而画面中拿着玩偶的女童,一方面暗示了演员在生活中的身份,另一方面使得画面生动活泼起来,将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打破,凸显了女性的多重身份。艺术家将在生活中的细微观察与个人的诗意体验巧妙融合,生活中的沉浮与审美的陌生化表达相互交织,让观者在触碰现实的同时,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美学价值,还能通过艺术与生活产生共鸣。
此次中国画展100幅作品中,山水画40张,占画展数量的近一半,体现了艺术家对这一题材的广泛关注。山水画题材,尤其能体现中国画写意性的强势回归,无论是水墨山水,还是设色山水,无不体现了这一倾向。在山水画中,写意技法除了是对传统经典写意语言的回溯,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传统技法的打破与开拓,在视觉语言上追求多样性的变化。例如王强的《大时代》,与传统意义上的写意山水已经相去甚远,虽然他的绘画语言不乏传统元素,但明显已经更加丰富。破墨法、积水法、留白,与现代技术语言综合运用,重视墨色、笔法与纸张的交互渗透,在墨色自然晕染和笔墨的留置之间体现了高超的控制技巧。
山水画的另一个倾向是解构与重构的实验性空间语言探索。这一探索一方面体现在对自然山水形态的拆解与重组,例如张岩《天心明月》、吴会军《墨染溪岸》、张仓健《远方的延长线》、张兴动《花山祥云起新居》、姚瑞江《心中的桃花源》、龚星宇《云影•并网》等。通过营造多重空间交错的视觉效果,作品在观念层面打破了具象的自然描绘,在保留传统山水画意境美的同时,引入了当代视觉经验中的视错觉效果,多重空间拓展了客观时空的局限性。空间语言探索的另一种倾向是空间语言的平面化和扁平化,例如司俊飞《西部高台》、何苏政《路桥建设处处坦途》、张兴动《花山祥云起新居》、张强《家山新韵》、龚爱珍《晨沐》、徐艳青《印象•韵》等,均体现了现代装饰与设计语言在绘画中的借用。对空间语言的探索,使得山水不再是固定的自然景象,而是一种在流动中显现、在重叠中蕴藏的哲学体验。观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仿佛穿行于时间与空间交织的诗意世界,既能体验空间的流动和无常,又能感受到画家对天地之道的沉思与感悟。这种表达体现出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内在联系的哲学反思,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自然而然的平静,让山水成为生命状态的隐喻与宇宙运行的缩影。通过多维语言的拓展,山水画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更是对存在之境的诗意探询,使人从视觉层面进入精神的对话中,赋予山水画更为深邃的当代意义。
这次画展中花鸟画的形式语言和空间创造,与山水画有一定的相似性,如空间结构重塑、平面化以及装饰语言的多样化。在题材方面,也更加广泛,除了传统题材,山花野草、农作物也成为常见的题材,还有一种兼有山水画的宏大与花鸟画的精微之间的画种,综合了二者之长。如沈梦杰《时和岁稔》:前景是表现细腻的牵牛花、蒲公英和阿拉伯婆婆纳,风飞蝶舞,大红色的七星瓢虫在黄绿色的麦穗上悠闲爬行,具有工笔花鸟画的工致;中景是大片金黄的麦田,远景山峦丛树渺远,房舍俨然,又有山水画的开阔。丰富的乡土景物,捕捉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系。画家以一种温情的笔触展现出对生命之根的依恋,表达了当代人对乡土文化和日常生态的重新审视。
从花鸟画来看,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风雅之趣,而是以一种带有社会意识的态度观察自然,使作品充满了对现代生活环境、生态变化的反思。这种突破既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又蕴含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花鸟画因此在现代语境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以时代性为前瞻,以“人民性”为使命,赋予了艺术作品民族诗性的表达,使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媒介,更是传递时代精神、凝聚社会力量的桥梁。“人民性”与“诗性”的结合,既让艺术充满生活的质感,又为其赋予了深邃的审美意境。这种结合让艺术作品在关注人民、贴近生活的同时,能够超越日常,将真实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诗意的表达方式加以升华。艺术扎根于社会,反映大众的情感和精神,呈现多元化的审美追求,是艺术的题中之义,而诗性则为艺术的真实注入了一层柔和的理性光辉,使得作品不仅具备了情感的共鸣,也具有一份人文关怀和哲理的深度。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分享给您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