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华章·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
《雪霁柳汀岸》的意境与主题
作者:李倍雷

翰墨华章——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典藏作品《雪霁柳汀岸》,为湖北青年画家张闻所创作。画家张闻之所以选择传统“工笔”表达他所关注的“天鹅”“雁鸭”“鸳鸯”“雪霁”“垂柳”“荻草”及“汀岸”等物象,如他所言,“工笔作为表现形式,无疑是将这份热爱升华为视觉艺术的最佳方式”。每位画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即画什么、如何画、怎样画的选择。这些“选择”对一个画家至关重要。

有千湖之称的湖北,冬季候鸟飞来,雁鸭聚集汀岸栖嬉,在常人眼中习以为常,然而对于一个敏感的画家却是不寻常。张闻将这些眼见之物,以“万类由心”的方式,转化为“意象”,同时也有了“构布”的方法。如他自己所言,“画面的前景主要以荻草与湖面游弋的天鹅为主,波光潋滟的湖面将观者的视线延伸到了中景的沙洲上,一群鸳鸯停息在这里,或梳羽或小憩,憨态可掬。随着视线的继续远进,景致逐渐融进了水天一色里。堤岸边挺立的垂柳将这三部分串联起来,构建了纵横交织的框架。在画面的图式上依稀有明代全景花鸟团簇式的影子,但在氛围和意境的营造上更钟情于宋式宁静雅致的美学理念”。《雪霁柳汀岸》在意境上,试图营造一种宋式的宁静、雅致与宋式美学观念。从图像营造的氛围来看,这件作品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与雅致的意境。

《雪霁柳汀岸》在技巧层面的处理上,并没有套用宋代“小景”花鸟画范式,而是如画家所言,吸收了明代“全景”花鸟团簇的范式;在色彩处理上,融入了当代色彩体系,尽可能将“高级灰”的调性,作为当代色彩价值体系表达,把雁鸭的色彩纯度提高,使其在紫黄冷灰的色调中闪耀异显,再以白色天鹅与白雪稳住画面,强化了意象性表达,同时,冷灰色调与白色的残雪构成了绘画主体雪霁的“空境”。这种“空境”与“天鹅”“雁鸭”“雪霁”“垂柳”“荻草”与“汀岸”等意象自然融通,指向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与无迹可求的意境。此处的意境,在于画家对“有”与“无”的巧妙处理。虽然作品是典型的工笔设色,但实际上画家巧妙地将“天”“水”作一色处理,相当于水墨的“留白”,成为“色即是空”形而上的表达,即实现了笪重光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画笙》)。然而,“妙境”最难表述,“唯’逸’之一字最难分解”(《绘事微言》)。《雪霁柳汀岸》灵活借用了倪瓒“三段式”山水画的“平远”结构图式,远处为稍大的石坡,中间为水,近处又一较小石坡,再直立一棵柳树。这就使《雪霁柳汀岸》获得一种“平远”意义,在紫黄冷灰色调中,彰显出“冲融而缥缥缈缈”(《林泉高致》),体现“平远”的逸品境界,预示了“逸虽近于奇,而实非有意为奇;虽不离乎韵,而更有迈于韵”(《绘事微言》)。这正是《雪霁柳汀岸》体现出来的难以言说却又可感受到的“妙境”。

《雪霁柳汀岸》最大的特点,在于将传统花鸟画的工笔设色,进行了当代文化意义上的转化与发展,让欣赏者在感受到传统工笔花鸟画采千载之遗韵的同时,又强烈地感受到现代语境中的时代气息,具有清逸格调、雅逸品位与当代艺术精神,是当代“新工笔画鸟画”的实践展示,潜在地隐含了主题性的表达。画中的天鹅,白绒静水,红掌清波,神光离合,颇有几分和颜静志的隐喻;雁鸭、鸳鸯,各具神态,戏清湖、息汀岸,或欲飞而未翔,隐喻了安宁与和祥的主题。故此,上述“意象”也可视为“母题”,它们具有双重属性。也就是说,意象指向的是意境,母题指向的是主题。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不仅要体现出高格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要表达艺术的主题叙事。《雪霁柳汀岸》在主题的表达上是隐喻性的,如画家自己所说,是“对自然间美好生命的虔诚礼赞”,虽然不属于宏大叙事主题,却包含了对蕴孕生机与生命的雪冬的赞颂。中国传统艺术最本质的是观物之道,“道”体现在形而上的表达,也体现在形而下的实践;“观”是人与自然世界之间最根本的状态之一,远远超越了“看”的本身,“观”是“澄怀观道”,是神与物游,是穷性写物。所以,冬雪霁雾,寒鸦野荻,皆可成就令人流连的无尽气象。故此,气之象动,象欲感人,摇荡性情,创造出诗意的空间,既为宇宙塑型,也为万物写照,寄托于宇宙万物以崇高的情志表达,承载着欣然向前的主题思想,将艺术的意境与艺术的主题融为一体。《雪霁柳汀岸》,无疑正是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与探索当代新工笔花鸟画表达的优秀作品。

小贴士:作品所蕴藏的魅力,还是请您到展览现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