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华章·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
笔墨流转中蕴含的延绵乡愁
—— 评黄勇的《清秋月影》
作者:黄宗贤

在艺术图像化成为一种景观的当下,面对黄勇《清秋月影》的瞬间,很难产生为之一振的视觉效应。时下流行的艺术图式,多以时尚的元素和充满张力构成、语言,去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却很难让观众以凝视之眼、沉浸之心介入作品内部,获得心灵放牧般的快适。因为,图像化常有的媒介秀和炫目感,往往阻隔内在情韵的表达和对内在情韵品赏的视野。而我在《清秋月影》前驻足片刻,很快就被其淡雅而微妙丰富的笔墨、常态中有几分陌生的图式所吸引,进而被笔墨与图式满溢出的情韵引发心灵的共鸣。《清秋月影》让人能品味到中国水墨艺术的韵致和底色之美,又能感受到延绵文脉之中的当下之境。

《清秋月影》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闲适、静谧、和睦又机趣盎然的图景。秋夜明月的水塘边,水草野花在清风中摇曳,月光撩拨起水中的波光,三五成群的野鸭小憩于坡岸,仿佛在静听波光与汀花野草奏起的小夜曲。整幅画,漫溢着悠然恬静的诗意。这种诗情画意,仿佛是穿越唐山宋水、元明小径流淌而来,亘古而清新,渺远而亲近。黄勇在他的创作感言中真挚地说,此画“描绘的就是故乡月夜水塘边的一个场景”。黄勇是从江汉平原的水乡走出来的艺术家,故乡的景色和对故乡的思念成为他画作表现的重要主题。如他所说,“故乡路边、水塘边随处可见的闲花野草往往成了我画面的主角,亲切不失野趣”。《清秋月影》只不过是其故乡题材创作之一而已,多少年来,他一直在画故乡,在画水乡的常见之景。或许,当他离开故园那一刻起,身后的故乡就成了他心灵牵挂与面向的地方。故乡的真正含义是家族世代生息的地方,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终究别离而又再也回不去的那个魂牵梦绕的远方。所以,故乡,自古以来就成为文学艺术家表达家乡之情或离愁别绪的母题,经久不衰。

黄勇的《清秋月影》与其说描绘的是他故乡的景色,还不如说他在用笔墨抒写他的“乡愁”。乡愁是人生漂泊途中对故乡的思念,是对文化记忆的打捞,是对逝水年华的感慨,是对安放心灵之境的渴望与寻觅。乡愁,是人生旅途中挥之不去、割舍不断的情结。黄勇的“乡愁”是他笔墨中流淌的对故乡的情感和文化的想象。于是,《清秋月影》画面上的一花一叶,用笔隽劲而含蓄,笔墨清润而氤氤,细微处不失精巧,繁复中可见浑然。水中的月光与摇曳的花草互动,似在低吟浅唱或曼妙轻舞;坡岸上小憩生灵及围栏后未出现在画面中的主人娴静安适,似乎沉浸在自然奏起的天籁之声中。这是一种自然之景,更是思乡者借助笔墨抒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和文化想象,述说着流淌在心中的延绵乡愁。艺术总是艺术家个体审美意识的语言表达与形式构建。语言与形式的精妙,是艺术之魅的重要源头,但是艺术的魅力更在于传情的深度。这是《清秋明月》给人们的启发。

黄勇是一位在国画界十分活跃的艺术家,其创作成果颇丰。他基于深厚传统功底上的创新性水墨艺术有很强的标识度,在业界颇具声誉。其水墨艺术的整体面相与品格,在此无需赘述。就《清秋明月》画作来看,黄勇不仅谙熟中国绘画的笔墨传统,而且对写意的精神有深刻的体悟。此作的行笔用墨,既潇洒率意,又形韵皆具;既有没骨画水与墨的自然参合,有见线性的柔绵遒劲;既有宋画清素至雅的意境,又涌动着元明文人水墨的灵性。当然,这些或许是黄勇其他水墨画作都可能给我们的印象和感受。直面此画作,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言与意的匹配、粘合的能力,是笔随心动、墨由情出的真情呈现。再浓烈的乡愁,也是一种温存于心的心绪,其表达的往往是含蓄的,是诗意的。

《清秋明月》以明月下的秋夜铺设墨调,因而必然以淡墨为主,用笔用墨不求浓淡、干湿、刚柔的强烈对比,而是在其间追求微妙的变化和墨相的差异。整个画面清淡的墨色和含蓄的用笔,营造了一种浑然整一的氛围,又在浑然整一中可见物象的多姿和笔墨相融的丰富。水中的月光和坡岸笔墨的“空白”,恰似和声中的高音,成为视觉的重心所在。这正好诠释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一至理名言的深意。

《清秋明月》作者营造的是风清月明、朦朦胧胧、静谧幽远的诗意境界,打捞的是时空转换中的文化记忆,抒写的是温存于画者胸中的延绵乡愁。此作提示我们:中国画的笔墨随时代而变化,但是,笔墨承载了真情实意才有意义。

小贴士:作品所蕴藏的魅力,还是请您到展览现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