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绘画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生活是绘画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绘画的主题,服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是我坚定的创作信仰。
作品《都市热舞》取材于都市流行的群众性娱乐和健身运动——广场舞,创作灵感源自我日常散步时对公园里广场舞活动的观察和感悟。作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描绘了身着色彩斑斓舞蹈服饰的都市人民,伴随着节奏明快的旋律,在公园里的广场上迈着轻盈的舞步,激情洋溢、翩翩起舞的场景,表现了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讴歌了新时代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创作语言的选择上,我尝试多角度探寻主题性创作的表现方式,尝试以民间的、自然的、轻松的、自由的艺术语言传达都市人民纵情热舞的整体意境、情调、节奏、美感、韵味,注重用心观照现实,从主观视角解析血肉丰满、各具特色的舞者。舞者形象不是镜像的写实,而是透镜折射后的真实,流淌着人们的自信和洒脱。面对广场中热舞的人们,我仿佛感受到欢快的彩色色块与跃动的优美音符和谐地融为一体,思绪在广阔的天地自由驰骋翱翔,激动澎湃的心情让极力捕捉舞姿的细节刹那间手忙脚乱,顷刻间被舞姿变换的抽象符号所包围。公园广场上都市人民舞蹈的聚散,在裙裾的碰撞中迸发出如诗如画的韵致。
在创作构图上,我尝试使用自由性构图,不讲究透视关系,打破透视规律,忽略人物形象近小远大的视觉效果,摆脱客观的视觉模式,根据主题、心意、想象、创作目的、画面形式去解构画面。线条和形状自由而动,色彩和光影随性交错,弱化主次之分、轻重之辨、缓急之别,犹如在与作品进行一场即兴的对话。民间美术侧重表达典型而熟知的经过千百次概括凝练的相对简单的物象,这种画面表现方式更容易在创作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植入无穷无尽的物象元素。我借鉴民间美术的表达方式,尝试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艺术实践,致力于纯粹、质朴、纯真、生动的艺术表达,以来回穿插的人物画面激发视觉活力,增强画面趣味性,突显灵动活泼的热舞氛围,追求艺术上的和谐均衡之美,以视觉上的动态平衡探寻具有张力的形式美感。
在造型的表达上,我尝试从对舞者的主观印象入手,在静静审视都市人民热舞的场景中缓缓展开思绪,暂时放下现实的束缚,漫步于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世界,自由地进行思索、想象、创造、规整、设计、修饰,最后对形象做规范、塑造。如此循环往复,每一次的重复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逐步深入,进而推敲出符合意境表达的人物形象。书法给予人们的审美体验,宛如行云流水般热舞飞扬。书画同源不单单是用笔、线条质量上的同源,更是审美情调上的统一。书法中同样有造型之美,不仅体现在单个字形的精致与独特上,更是贯穿于整体的行气章法之中,而且更强调内在的立意、韵律、归纳、推敲,具备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造型审美艺术特点。字帖中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形状,犹如表现人物形象时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或侧或倚、或跪或卧,虽然颠三倒四、动态不一,但不影响画面整体的和谐统一。通过细读、细赏、细画,我充分借鉴书法的造型审美特点,不忽略个体形象独特的造型和美感,强调形象姿势各异、造型随方就圆、构成疏密相间、动态领会昂呼应、神态顾盼迎合、关系错综复杂的运动轨迹。舞者的动作中穿插了俯身与仰望、直立与倾斜、旋转与跳跃、来来与往往,流淌出舞蹈的韵律,在聚散、穿插、流动中,不断掀起色、形、态、块、面的交融跳跃的风潮,在穿插、攀援、碰撞中体现流动的生命气息。
主题性创作,应该是多样的主题立意、章法组合、形色语言、创作流程、美学范式,取向迥异、比肩同在、共生并行,各尽其妙、各得其宜。作品《都市热舞》没有选择叙事性架构,而是着眼于广场舞中意味深长的瞬间,用以载荷都市人民生动而真实的生活故事,镌刻平凡而又卓然的生命传奇。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在主题性创作的主题选择、绘画形式上有所探索和创新,创作出具有民族风骨和灵魂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